剛成立了屬於自己的網店,下一步當然是進行推廣提升銷量!提及巿場行銷,最常聽的一個原理便是「4P」,4P分別是指產品(Products)、地點(Place)、宣傳(Promotion),以及價錢(Price)。作為 4P 主要元素之一,有策略地為產品或服務定價十分重要,因這會直接影響您的銷量和盈利。定價時,您需要平衡對手定價、產品價錢,以及消費者付款意願這三個方面,只要設定一個有效的定價策略,便可讓您快速而有效地賺取回報。
為產品定價時需視乎幾個因素:您希望受眾如何看待自己的品牌、您想有多快能達支收支平衡,以及您的目標受眾是誰。至於定價方式則有多種,例如成本導向訂價法(Cost-based pricing) 是以每件產品成本計算,配合目標淨利率來決定產品價格,而競爭定價法(Competitve Pricing)則是研究競爭對手的價格後再確定商品價格。除了以上的定價方式,還有動態定價法(Dynamic Pricing)、以價值為基礎的定價法(Value-based Pricing),以及定場滲透定價法(Penetrative Pricing) ,每種定價方式均各有利弊。
長遠來說,無論您打算採取怎樣的定價策略,您仍可試行不同的方法,換取大幅增加利潤的機會。即使最後行不通,風險也不過只是幾星期或幾個月的淨收入稍為下降。使用網店平台如旋轉拍賣可讓您輕鬆更改售價,假使改變定價方式後回報不似預期,只要回復原來的價格便可,十分簡單!以下分享5個定價策略,立即閱讀了解如何定價!
1. 避免大幅提升價格
每次加價時宜控制加幅,例如只加5%就好,以免嚇跑顧客或影響您在現有巿場中的定位。除了控制加幅,您亦要避免頻密地加價,特別是當您的業務較依賴回頭客而非新顧客。維持差不多的價格可吸引客人再次光顧,並為您的品牌建立口碑。
2. 只增加便宜產品的價格
雖然50元加至60元,與500元加至600元的加幅相同,但對消費者來說,後者的變化更為明顯,因此加價時宜只加較便宜的產品,而非較昂貴的產品。因為相較額外付100元,消費者更樂意額外付10元,而原因是後者的加幅感覺並不怎麼明顯。這點尤其適用於購買昂貴物品的消費者身上,因他們大多對價錢較敏感,並傾向在購物前花時間格價,確保自己能以最實惠的價格買到心儀產品。
3. 策略性地選擇加價時間
策略性地選擇加價的時間可助您抓緊巿場每個機遇,例如節日是調整價格的極佳時段,您可自行決定加價或減價以吸引更多人光顧,從而售出更多。假如您的產品受眾是學生,則宜於暑假期間促銷而非在考試季節。此外,巿場變化不斷,故宜一直留意每個變動,特別是社交媒體上突如其來的熱潮,會否令某個產品突然人氣急升,並善用這些變化來進行價格調整的實驗,了解巿場反應。除此之外,定期查看競爭對手的動向,無論他們都是使用相同平台、多平台或其他電子商務網站都要多加留意,因為現今的消費者在網上購物前,都會先比較同一件產品在不同平台的售價。若您能按競爭對手的售價定出具競爭力的價格,自然能夠成交更多。
4. 薄利多銷
加價並非唯一的獲利途徑,把部分產品降價亦有助吸引顧客。薄利多銷適用於數量較多的產品,方法是透過大量賣出產品來獲利,而非只集中提高某產品的目標淨利率。被減價吸引的顧客亦有機會順道在店內購買其他產品,即使這些產品並不在減價範圍之內,甚至售價更高。
5. 善用定價心理學
消費者決定購買某件產品的原因,通常是因為他們認為這個價格值得,故您可善用定價心理學來提升產品的感知價格,從而獲得更多利潤。一個常見的例子是商家把產品定價為199元而非200元,雖然兩者看起來差不多,但199元予人感覺更便宜,因此許多產品都是以此方式定價。值得留意的是,這個方法若用於奢侈品身上或會弄巧反拙,到過來給人便宜貨的印象。
另一個策略是把類似產品的定價設為略有分別,讓消費者能更快做出決定。耶魯大學研究顯示,當相近產品的定價一樣,消費者的購買意慾一般較低。當研究員把價格差異調整至3%後,購買量竟然幾乎以倍增。對於這個結果,研究員認為消費者在面對性質和價格差不多的產品時,一般都會較猶豫,最後大多更不會購買,因為過程中他們需要花時間來決定購買哪個產品,有機會因過度思考而陷入混亂,最終減低購買意慾,至於不同定價則可助消費者更容易作出決定。如果他們認為花多一點錢是值得的話,他們會傾向購買更昂貴的產品。相反,若果分別不大,消費者則會選擇價格更便宜的產品。
最後,您亦可作出送贈品或免運費的保證,從而提升產品售價。即使成本包含在售價之中,仍有助降低感知成本,讓消費者覺得作了一筆划算的交易。
善用各種定價策略來促進網店銷量和增加利潤,而旋轉拍賣可讓您輕鬆地執行各樣定價策略,更容易達到想要的效果!立即閱讀我們的網上營銷資訊,了解如何進一步提升和推廣您的網店!